中国疾控权威通报

 

7月以来,基孔肯雅热传入广东

 

疫情呈快速扩散态势,所有病例均为轻症

 

广东省累计报告本地病例‌4824

 

由境外输入引发本地传播

 

伊蚊(花斑蚊)为唯一媒介

 

发病症状为:

 

突发高热、关节痛、皮疹

 

世卫组织将其列为

 

全球重大潜在威胁的病毒

 

正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叮咬

 

摧毁无数人的健康。

 

 
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

 

基孔肯雅热

 

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 CHIKV)引起、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

 

病原体

 

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

 


传播途径

 

1)伊蚊叮咬传播

 

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

 

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

 

” 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

 

通俗来说,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,再叮咬人时,可使被叮咬者感染。

 

2)母婴垂直传播、血液传播等

 

孕妇感染可能经胎盘传染胎儿

 

不通过日常接触、呼吸道或性接触传播

 

也就是并不会人传人;

 


二、目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情况

 

  全球

 

全球至少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

 

550 万人直接暴露于感染风险中

 

东南亚地区7月同比激增47%

 


 中国

 

我国入境人员中

 

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人数

 

同比增长45%,感染风险激增

 

佛山本地蚊虫的病毒携带率已达22.7%

 

2019年东南亚疫情时的1.8

 

国家疾控中心专家预测:

 

8月将是疫情高峰

 

部分南方城市单月新增病例或达6000

 

 

三、核心临床特点及病程

 

 1阶段:高热

 

病毒通过花蚊子叮咬进入血液后

 

2-4天内引发40℃高烧

 

伴随严重头痛和肌肉酸痛

 

由此,常被误诊为登革热


 

2阶段:破坏关节

 

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

 

导致手指、腕关节等部位肿胀变形

 

X光片显示典型锯齿状骨侵蚀

 

最久可持续18个月以上

 

 

3阶段:皮疹

 

常出现在发病后2-5

 

80%患者表现在面部、躯干、四肢伸展侧及手掌、足底

 

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

 

其他症状:

 

出现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、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

 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,触摸或按压伴随疼痛感

 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,少数出现虹膜睫状体炎、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

 

 

四、如何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

 

疾控中心给出最有效预防措施

 清积水+防叮咬+提免疫 

 

  清积水

 

蚊子的卵、幼虫离不开水

 清除积水可抑制蚊虫繁殖

640.jpg

  清理房屋内外的瓶罐、废旧轮胎等

 储水容器加盖密封

 保持花盆托盘、空调托盘的干燥

 水培植物3-5天换一次水,并冲洗植物根部

 


 防叮咬

 

家庭安装光催化捕蚊灯

 安装纱门纱窗,卧室使用蚊帐

 外出尽量选择浅色长袖长裤

 并随身携带驱蚊喷雾,防护时长达8小时

 

⚠️ 健身人群更易中招: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1℃,蚊子探测距离增加25%,运动后30分钟内是防护关键期!

 

 

 提高免疫力

 

均衡饮食,摄入适量新鲜蔬果

 定期适度有氧运动

 确保7-8小时高质量睡眠

 孕妇、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


及时了解免疫力情况

 联系24小时健康管家热线:18670332736(微信同号)

 马上了解你的,免疫力情况


 

五、一旦感染,如何科学应对


 目前没有特效药,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。

 

  症状较轻

 

1、关节明显疼痛,建议卧床

 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

 

2、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

 

3、随时身体重要指标

 监测神志、血小板、肝功能等重症预警指标

 若指标异常,需及时处置 


 

 对症治疗

 

1、退热

 物理降温为主,高热不退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

 

2、镇痛

 关节疼痛不能忍受,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

 急性期过后关节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

 也可考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

 

3、止痒

 使用温和不刺激的止痒产品

 (若症状严重,需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就诊)

 虽然蚊子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多种传染病的媒介。一旦感染,轻则影响日常生活,重则危及生命。

 因此,我们需重视蚊子的危害,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,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。

 

 一旦被动物致伤,紧急联系24小时动物咬伤预约热线:

 18670317639

 (微信同号)